制度引航:法治时代的澎湃浪潮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反家暴工作进入法治化新阶段,推动家庭暴力有法可依,依法处理,维护受害者人身安全和权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法教育与舆论传播推动社会认知变革和司法解释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合理定义家庭暴力范围,身体暴力与精神暴力共管,科学把握介入力度与机制,法律惩戒与人文关怀并举,通过降低举证难度、扩大保护范围、强化惩戒力度,推动立法细化,保障效力性,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法律保障体系。在法治意识、性别意识蓬勃发展的时代,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活动、文化展览和文艺作品影响力随着互联网得到扩散,以或科学或艺术形式揭露家暴的隐蔽性与危害性,推动公众反家庭暴力意识的增长,并为法律完善凝聚公众智慧。

2015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二次审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除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同居暴力也纳入了《反家庭暴力法》规制范畴。

2016
裁判案例
首个人身安全保护令

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首日,因不堪丈夫赵某常年的家暴,北京市房山区年过六旬的谷女士向房山区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同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房山法院依据新法的规定,裁定禁止赵某对谷女士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赵某骚扰、跟踪、接触谷女士。这是反家暴法实施后,北京发出的首个人身安全保护令。

2016
政策法规
《长沙市岳麓区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和处置办法》
《长沙市岳麓区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和处置办法》

2016年5月11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下发《长沙市岳麓区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和处置办法》,该办法在全国属于第一个关于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制度的地方性政策。

2016
裁判案例
全国首份跨地区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

2016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签发全国首份跨地区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

2016
司法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相关程序问题的批复》

2016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相关程序问题的批复》正式施行,该《批复》明确: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收取诉讼费用,申请人不需要提供担保,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复议申请可以由原审判组织进行,也可以另行指定审判组织进行

2017
政策法规
《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一周年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满一周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贯彻《反家庭暴力法》的配套制度和文件共计240份,涵盖公安、法院、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主要涉及反家暴的工作原则、各部门职责和分工、强制报告制度、告诫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方面。但总体而言,《反家庭暴力法》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有喜有忧,仍有许多地方亟待加强和细化,相关的配套制度也需要及时跟进和完善。

2017
组织活动
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联席会议

2017年7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等15个部门联合召开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联席会议。会上,最高人民法院介绍,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6月底,全国各地法院共发出1284份人身安全保护令。

2017
政策法规
《长春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

201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长春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后全国第一个地方立法跟进的城市。在《条例》附则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家庭暴力法》中“家庭成员以外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包括“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且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条例规定执行”

2018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妇联组织受理家庭暴力投诉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2018年2月28日,全国妇联权益部下发《关于印发〈妇联组织受理家庭暴力投诉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妇联组织受理家庭暴力投诉工作,要求妇联组织在接到妇女家庭暴力投诉后,应当按照“登记、危险评估、分级处理、结案存档、跟踪回访”的程序进行处理,并不断完善个案管理流程。

2018
裁判案例
蒋劲夫家暴案
蒋劲夫家暴

2018年11月20日,蒋劲夫前女友指控遭其殴打,蒋劲夫承认后赴日自首,最终因涉嫌伤害罪被日本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期三年执行,在微博等多个平台引发了对反家暴问题的广泛关注。

2019
社会舆论
宇芽被家暴事件
宇芽

知名美妆博主宇芽自曝长期遭受男友沱沱家暴,相关细节披露后引发舆论哗然。监控画面显示,宇芽在电梯内被沱沱暴力拖拽,她竭力反抗却难敌对方蛮力,画面触目惊心。宇芽透露,除肢体暴力外,自己还多次遭扇耳光、掐脖、脚踹等伤害,身心饱受摧残,长期处于恐惧压抑状态。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声援宇芽,谴责施暴者,妇联等部门也介入关注,家暴防治话题再成社会焦点。

2019
裁判案例
包丽案
包丽案

北大高材生牟林翰与女友包丽确立恋爱关系并同居后,长期对包丽实施精神控制、言语贬损等恶劣虐待行径,令其陷入自我否定深渊,最终包丽不堪折磨服药自杀身亡。

2020
裁判案例
李某、杨某故意伤害案

李某离婚后,长期将女儿被害人桂某某(殁年10岁)寄养于其姨妈家中;2019年12月,李某将桂某某接回家中,与其同居男友被告人杨某共同生活。李某与杨某时常采用打骂手段“管教”桂某某。2020年2月6日中午,因发现桂某某偷玩手机,李某、杨某便让桂某某仅穿一条内裤在客厅和阳台罚跪至2月8日中午,并持续采取拳打脚踢、用皮带和跳绳抽打、向身上浇凉水等方式对桂某某进行体罚,期间仅让桂某某吃了一碗面条、一个馒头,在客厅地板上睡了约6个小时。2月8日14时许,桂某某出现身体无力、呼吸减弱等情况,李某、杨某施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医生到达现场,桂某某已无生命体征。经鉴定,桂某某系被他人用钝器多次击打全身多处部位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导致创伤性休克死亡。法院生效裁判认为,李某、杨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李某、杨某在共同故意伤害犯罪中均积极实施行为,均系主犯。判处李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杨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20
文化作品
《不完美的她》
不完美的她

2020年,《不完美的她》以林绪之与穆莲生在童年遭受家庭暴力等伤害后摆脱困境、完成自我救赎为主线,聚焦虐童、家暴等女性困境,隐晦展现负面情节,生动展示童年伤害,引发观众对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彰显现实题材的社会价值。

2020
政策法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意见》

2020年4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孤儿、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救助,通过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2020
裁判案例
拉姆被害案
唐路被执行死刑

四川阿坝州网红拉姆长期遭前夫唐路家暴,离婚后仍被骚扰。2020年9月14日,唐路在拉姆直播时泼汽油纵火,致其特重度烧伤后不治身亡。2022年7月,唐路被执行死刑,案件引发社会对家暴问题的关注。

202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
民法典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第1042条明确禁止家庭暴力将家庭暴力作为法定离婚理由之一(第1079条),并规定受害方可请求损害赔偿(第1091条)。同时新增“离婚冷静期”制度,但对存在家庭暴力的案件,可快速处理离婚申请。

2021
政策法规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对于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促进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
社会舆论
妻子不堪家暴携女儿坠亡
伍女士

重庆开州区教师伍女士因长期遭受丈夫桂某家暴(包括殴打、语言暴力),携 3 岁女儿从 7 楼坠亡。桂某事发后拍摄尸体照片发至家属群,仅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引发对 “家暴致死” 追责机制的质疑,呼吁完善《反家庭暴力法》对离婚后暴力的规制。

2021
政策法规
《家庭暴力受害人证据收集指引》

2021年11月25日,全国妇联权益部发布《家庭暴力受害人证据收集指引》,明确了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威胁、恐吓的录音、截屏等方式备份保存证据,并通过公证处提取电子证据作为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工作情况,就法律实施的重难点问题组织专题会商,积极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2022
文化作品
《红纸鹤》
红纸鹤

2022年,由司法部指导、法治日报社影视中心出品的《红纸鹤》以空姐欧阳祉鹤长期遭受丈夫张子赢家暴,最终在雨夜将其杀害为故事开篇,借律师张彤调查还原家暴隐情,展现了家暴的残酷与对受害者身心的严重摧残,引发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深刻反思 。

2022
政策法规
《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

2022年3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卫生健康委共同发布《关于加强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对反家暴工作的执行、未成年人保护、受害人隐私保护、多部门协同工作体系的建立、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2
裁判案例
2022年陈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

2022年6月与9月,郑某先后两次前往母亲陈某住处,以暴力威胁、辱骂殴打等方式索要钱财,给七旬高龄的陈某身心造成巨大伤害,陈某为避免进一步受伤害,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审查后裁定禁止郑某对陈某实施殴打、威胁、骚扰等行为,彰显了法律对子女殴打父母这类家庭暴力行为的否定与对受害者的保护

2022
文化作品
《完美受害人》
完美受害人

2022年,《完美受害人》作为国内首部反家暴题材悬疑犯罪片,通过展现女主角辛淇长期遭受丈夫周焰家庭暴力,致其身心严重创伤并引发系列问题,写实性还原家暴危害,积极呼吁全社会抵制家暴、关爱受害者,强调对家暴犯罪予以法律制裁

2022
司法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人身安全保护令司法解释)

2022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相关主体、家庭暴力行为进行补充解释,明确证据形式及证据标准,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证明标准是“较大可能性”,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与离婚诉讼的关系,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独立性,对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其他措施进行列举式扩充,加大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行为的惩治力度

2022
文化作品
动画短片《癔症》
癔症

2022年,哔哩哔哩“胶囊计划”动画短片《癔症》以醉酒男人主观视角,将妻子孩子拟化为老鼠,通过扭曲眩晕画面和取材真实家暴录音,无声却有力地展现残酷家暴场景,借方言片名与隐喻意象,唤起大众对酗酒引发家暴等社会不良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2022
裁判案例
吴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

2022年,16岁的吴某某高考后被父亲吴某强制复读,期间遭受剪乱头发、冻饿、限制交流等精神暴力,且受教育权被剥夺,在奶奶求助后,吴某某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获支持,法院裁定禁止吴某实施家暴、限制人身自由及剥夺受教育权,彰显对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2022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2023
裁判案例
2023年成都女子两年被家暴16次案

谢玉梅两年内遭丈夫家暴16次致终身伤残,法院以故意伤害罪、虐待罪判处施暴者11年有期徒刑,离婚判决同步生效。 本案首次明确长期、反复家暴的叠加刑责,推动“以暴制暴”量刑标准的细化

2023
裁判案例
蔡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

2023年蔡某在与唐某某离婚纠纷中,拒不履行婚生子蔡某某由唐某某抚养的生效判决,暴力抢夺藏匿孩子,后又当着蔡某某的面殴打唐某某致其受伤,给蔡某某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唐某某代蔡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获法院支持,法院裁定禁止蔡某对蔡某某及其近亲属实施相关侵害行为,明确未成年人被暴力抢夺、藏匿或目睹家暴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2023
司法指导
《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

2023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印发《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法院与妇联的合作,促进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人民法院把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情况,纳入人民法院绩效考核范围。

2023
司法案例
“中国反家暴十大典型案例”

202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反家暴十大典型案例”,首次引入专家证人意见。例如“姚某某故意杀人案”,因长期受暴杀死丈夫,法院认定为“情节较轻”,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推动涉家暴案件量刑规范化。

2023
社会活动
“家暴妆、花馍、社火”
反家庭暴力巡演,社火

2023年,“家暴妆、花馍、社火”为主题的实验艺术以艺术家的身份介入社会现场,用艺术的方式去讲述 “打倒的媳妇,揉到的面”这句俗语背后关中地区司空见惯的家暴现象,通过“母亲的艺术——花馍”与暴力场景这种冲突性反差,以及项目在社交媒体的宣传,去诉说反家庭暴力的抗争,让更多人看到视频,并对家暴说“不”。

2023
文化作品
《我经过风暴》
我经过风暴

2023年,《我经过风暴》以真实案例为蓝本,通过镜头细腻展现高知女性徐敏遭受丈夫陈均长期家暴与PUA后,在社会和家庭的冷漠偏见下奋力抗争、冲破困境的历程,旨在唤起大众对家暴问题的关注与行动。

2023
组织活动
《关于反家庭暴力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反家庭暴力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反家庭暴力工作在顶层设计、法律学习宣传普及、干预处置措施以及救助帮扶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还需提升反家庭暴力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强化强制报告主体责任和干预制度,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救济服务,并且进一步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2023
裁判案例
唐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

2023年,4岁的唐某某多次遭受母亲马某家暴,幼儿园老师发现新伤报警,A市、B市妇联等多部门联合介入,其中B市妇联代唐某某申请,法院经审查后裁定禁止马某对唐某某实施家暴并责令其接受教育矫治,展现了全社会合力救护被家暴未成年人的积极实践与重要意义。

2024
裁判案例
家暴致妻子轻伤一级

2024年7月8日5时许,马某刚因家庭琐事对怀孕妻子马某心怀不满,趁其熟睡时扇耳光,并持木质拖把棒、皮带、充电线殴打马某手臂、肩背及腿部,致马某体表多处软组织损伤,挫伤面积累计达体表面积11.32%。经鉴定,马某身体所受损伤程度属轻伤一级,最终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马某刚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2024
裁判案例
“3岁男童小澈被生父女友赵某长期以用棍子抽打、鞋子打脸等残忍方式虐待致死案”

2024年8月,上海一3岁男童被生父女友虐待昏迷,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死亡,后于9月4日离世。2025年4月17日,上海 “3岁男童小澈被生父女友赵某长期以用棍子抽打、鞋子打脸等残忍方式虐待致死案” 一审开庭,检方以虐待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追究赵某刑事责任,生父黄某未制止还试图隐瞒,男童生母要求判赵某死刑并起诉黄某追究民事责任,案件择期宣判,庭审中生母当庭晕倒。

2024
政策法规
《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

2024年12月6日,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从实体和程序规范、与相关制度的衔接以及具体实施等多方面完善了家庭暴力告诫制度。明确证据标准规定,简化出具告诫书的程序,规定严重家暴情形下,不得以告诫代替行政处罚,加大对施暴者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威慑力。

2024
司法解释
《反家庭暴力法》司法解释更新

2024年12月17日,《反家庭暴力法》司法解释更新:扩大了对家暴的定义,明确经济控制、性暴力等隐性暴力形式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同时细化了家暴证据标准,包括医疗记录、报警记录、社会机构报告等。另外还升级了相关的处罚措施,对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行为,最高可处15日拘留或1000元罚款

2025
社会活动
建议增设家庭暴力罪
张凯丽

2025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采访时表示,建议增设家庭暴力罪,增强法律对家暴行为的针对性打击力度。

中国反家暴工作经历二十余年的漫长进程,终于在2015年正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并在近年来不断完善相关法规。立法以来,越来越多的受害者不必反复揭开伤疤,不必走到鱼死网破,人身保护令能隔起一道墙,救护中心能提供一张床,而法律体系、司法部门、行政机关、社会机构与互联网,合力点亮了一盏灯,通过立法、司法与文化的协同推进模式,使中国反家庭暴力工作进入崭新时代

但反家庭暴力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好地完善反家暴机制、明确隐性暴力、搭建有力干预庇护体系,从源头预防家庭暴力事件发生,仍需要国家机关、社会机构和公众的不断努力。